(相關資料圖)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原標題:10年來,天津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嚴格保護、修復近三分之一的國土空間(引題)
擁臨海之名,享親海之實(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張璽 通訊員 程志會
盛夏時節,天津市津南區八里臺鎮居民紛紛來到綠屏·八里灣,一邊消暑納涼,一邊欣賞天藍地綠、鳥鳴荷香的生態美景。這里是天津市民和游客競相游玩的“網紅打卡地”之一。
這樣的“網紅打卡地”在天津還有很多。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實施了“871”重大生態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濕地升級保護、736平方公里綠色生態屏障建設、153公里海岸線嚴格保護等,近三分之一的國土空間作為生態空間得到嚴格保護和修復。
“綠肺”功能彰顯
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等多種類型的濕地,星羅棋布分散在天津,總面積達2956平方公里。
2017年8月,天津制定出臺濕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對七里海、大黃堡、北大港、團泊等875平方公里的4大濕地全面修復改造。七里海濕地開展了生態補水、葦海修復、鳥類保護、生物鏈恢復、生態移民等10大工程。
過去,由于水源短缺等多方面原因,七里海濕地數萬畝蘆葦生長逐年退化,使得大量候鳥失去棲息地和隱蔽場所。現在,疏通了水系、引進了水源,蘆葦再現勃勃生機。據測算,每年蘆葦畝產量可增加100公斤~150公斤,“綠肺”功能也能“大顯身手”。
“蘆葦高了、壯了,包括東方白鸛在內的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鳥類成了常客,北國江南‘濕地水鄉’的景致回來了……”生活于此的于增會老人說。
目前,七里海濕地水域覆蓋面積增加了50%,新建改造大小鳥島20多處,鳥類品種也從180多種增加到258種,數量則翻了一倍。
同七里海濕地一樣,素有“華北綠寶石”之稱的團泊湖濕地也成了“候鳥天堂”。近年來,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通過實施積極的生態修復措施,為鳥類的遷徙和生存提供安全、適宜的生態環境。如今,團泊濕地自然保護區綠化面積已經達到3萬畝,森林覆蓋率16%,可觀測鳥類200多種5萬多只。
據介紹,天津持續推進濕地修復,七里海等四大濕地的水域面積持續增加,植被覆蓋度有了較大增幅,北大港濕地南部水循環區域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生態系統明顯向好。
生態之美帶來發展之變
“現在的生活跟以前比,更‘精致’。”西青區王穩莊鎮大泊村村民朱金艷笑著說,幾年前,她全家入住示范鎮,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離小區不遠就是綠色生態屏障,閑時她會帶上孫子去散步。
2018年,天津啟動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試點建設,將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736平方公里的地塊建成林田水相間的綠色生態屏障,涉及110多萬人口。
“綠色發展體現在城市規劃上,就是要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現場指揮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雙城間留綠、留白、留璞,在恢復原有自然風貌的基礎上,讓河道、干渠連接起來,通過凈化水質,種樹種草種花種稻,讓綠色生態屏障活起來、靚起來。
經過3年多治理,綠色生態屏障雛形基本形成,藍綠空間占比超過65%,碳匯能力增長45%。海河生態芯、古海岸生態綠廊等八大重點生態片區80%以上面積完成生態修復,建成規模性生態區域20多處、近300平方公里,林地面積達到19.11萬畝,森林綠化覆蓋率達到26%以上,呈現“雙城屏障、津沽綠谷”的特色風貌。
生態之美帶來發展之變。西青區王穩莊鎮一半以上面積在綠色生態屏障內。
王穩莊鎮的制釘產業曾經非常發達,65歲的劉鳳任就曾有一家自己的五金廠。“制釘很掙錢,也會污染河水。”劉鳳任說,2017年底,五金廠和其他400余家各類污染企業被陸續關停取締。“如今,荒地、廢棄地復墾,種上了小站稻。”
隨著綠色生態屏障的建設,王穩莊鎮經歷了產業由中低端向高端的跨越,一批世界和全國五百強企業來此入駐,一批現代農業項目在這里扎根。
人與海洋和諧共生
夏日的周末,東疆港親海公園1.8公里海岸線上游人如織,盡情享受著親海踏浪的生態之趣。同在濱海新區的南堤濱海步道公園內,一條長長的濱海步道貼著海岸線伸向遠方。天津有153公里海岸線,北起澗河區域,南到北排河區域,由于主要是粉沙淤泥質灘涂,以往市民很難親近大海。
“當初我們巡查時,海岸線是土堤壩、老海擋,防潮標準低,走幾步就一腳泥。如今的海岸線多漂亮,經過保護修復和綜合改造提升,生態環境好了,親海的游人也多了。”天津市海監總隊海上環境執法支隊負責人充滿自豪。
據介紹,近年來,天津堅持渤海治污與岸線治理相結合,打造“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物豐”的美麗海灣,出臺了藍色海灣整治修復規劃,將全部岸線納入生態紅線,實施嚴格的圍填海管控措施,并啟動岸線和濱海濕地整治、修復項目。截至目前,天津已經完成整治修復岸線4.78公里,濱海濕地修復面積達531.87公頃,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到70.4%。
濱海新區蔡家堡村村民劉翠波10歲就開始跟著兄長出海了,20多歲就擁有了自己的漁船。“船多的時候,200多條漁船在海上漂著。”劉翠波回憶。然而,隨著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劉翠波和鄉親們也感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打響后,天津采取多種措施,治理渤海污染,提升近海海域生物多樣性,啟動牡蠣礁修復、退養還灘等重點工程。還通過建設海洋牧場等措施改善海洋生物生存環境,提升海洋生態系統質量,目前已建成1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在相關區域投放人工魚礁3萬余個,建成礁區面積約13平方公里,并禁止非法捕撈。劉翠波和鄉親們所在的幾個漁村也陸續搬遷,愿意上岸就業的政府負責安置,持有捕撈許可證的可在規定時間、規定水域進行捕撈。
為進一步推動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天津每年向渤海灣增殖放流水產苗種,以恢復或增加種群數量,改善和優化水域群落結構。
“十三五”以來,天津共向渤海灣投放中國對蝦、牙鲆、花鱸等各類苗種達110億單位,放流品種27個,促使渤海灣水質得到凈化,水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維護。如今,天津的海岸線遍布親海公園、臨海濕地、人工沙灘,既有臨海之名,又有親海之實,成為京津冀游客的親海生態廊道,實現了人與海洋的和諧共生。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