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因疫情防控需要,蘇家屯區碧桂園鳳凰城東區調整為管控區。在園區管控期間,大家全力以赴,共同奏響了戰“疫”樂章。4月4日,碧桂園鳳凰城東區解除管控,居民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園區管控期間居民們是如何度過的?4月8日,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進行了采訪。
逆行 沖鋒戰“疫”
碧桂園鳳凰城東區于3月21日被調整為管控區后,居民的生活靜了下來,但有一群特殊的人,每天的行進步數卻從原來的3000多步躍升至20000余步,同步倍增的,還有壓在他們身上的責任與擔子。
園區管控后,蘇家屯區委區政府召開會議,安排區管干部到管控點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園區臨時班子啟動,開始招募志愿隊伍、梳理工作任務。30余名家住小區的涉農街道、區直機關事業單位的志愿者初步組建了區域封閉及人員管控、核酸檢測、環境消毒和監測、垃圾清運、宣傳及心理關愛、生活物資及醫療保障等6個小組,定崗定責,開始服務。
碧桂園鳳凰城東區作為蘇家屯區最大的管控區,共有28棟住宅樓、4007戶居民,在核酸檢測、生活物資保障等方面都需要大量志愿者。掃碼人員不足,立即從志愿者里緊急招募,即刻培訓,迅速上崗;臨時帳篷被風吹倒,向解放街道尋求支援,一個小時后,兩頂軍用帳篷迅速到位;居民提出就醫需求,聯系社區解決出入問題……一天的忙碌后,臨時班子還需要在志愿者骨干群里安排第二天的工作,把新的指令、新的任務傳達到位。
守護 勇者不孤
短短一周內,管控區的志愿者隊伍從30人壯大到70余人。他們有計獻計、有力出力,在各點位出現人員缺口時及時補位,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一線防疫人員堅守崗位,全力保障點位秩序、守護家園。
在園區管控期間,來自各條戰線的黨員干部沖鋒在前,與居民志愿者配合做好小區管控與服務,也迅速成為園區抗疫的“頂梁柱”。46中學教師程武見丈夫天天下沉社區,從早到晚沒有休息,便義務到社區幫忙;區教研中心熟悉手機操作的教師于金永,發揮特長堅守在掃碼錄入崗位;區婦嬰醫院護士管控第一天就主動請纓,協助全小區核酸檢測……僅僅與小區一門之隔,來自區婦聯、工會等單位的黨員志愿者分成6個班次,每天傳運約3000件物品。
破冰 靜待花開
為了讓居民在排隊時保持一米距離,志愿者們用紅油漆在地面畫了一米間距的紅圓點,還編了順口溜,用小喇叭反復播放,居民排隊等候時也彼此提醒保持距離。于金永老師還制作了“掃碼遮陽神器”,解決了陽光強烈時,手機掃碼識別度低的問題,檢測效率從原來一小時170人次增加到260人次。隨著志愿者隊伍的不斷壯大,整個園區的檢測點從剛剛管控時的3臺增至10臺,檢測總用時從第一天的10小時逐漸縮短至3個半小時。
“你好,我家孩子上網課,能讓孩子先做嗎?”“你好,我剛做完手術,不能久站,能讓我先做嗎?”面對這樣的請求,志愿者們不僅貼心地開辟了綠色通道,居民們也彼此謙讓,鄰里之間友愛互助,情感慢慢升溫。
解除管控 幸福滿滿
4月6日上午,家住18號樓的劉阿姨拿起買菜的小車,去家附近的生鮮超市采購,喜歡研究廚藝的她,又找到了尋常日子的煙火味。劉阿姨告訴記者:“出小區大門時,感覺志愿者發的出行卡都是暖暖的。”居民言談中,充滿著對疫情防控成果的贊嘆,以及對志愿者的感激。經歷了防疫管控的園區居民,也更多了對防疫要求的理解與自覺,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李遠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