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 王婷婷 攝
編者按:
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斗者。也正是因為億萬奮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奮斗的你。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位于福建寧德福鼎市的磻溪鎮赤溪村,是聞名遐邇的“中國扶貧第一村”。小山村里,白墻黛瓦的畬族風情購物街兩旁,茶葉店、特產店、小酒樓鱗次櫛比,燈籠高掛;茶園里,連片的茶樹吐出新芽,生機勃勃。
正是看好家鄉的茶葉資源,廣西玉林師范學院畢業的杜贏2013年回村當起“新農民”,籌集近百萬元(人民幣,下同)創辦茶葉加工廠,成為該村返鄉創業的第一個大學生。
“村里沒有茶葉加工廠,在學校時就萌生了回來創辦茶葉加工廠的想法,把村里老百姓的茶葉全部收購加工,給它推廣銷售出去。”杜贏說。
資料圖:杜贏(左二)在整理白茶餅。 林春茵 攝
對于茶葉的生產,杜贏不僅推廣有機標準化種植,而且保留了原始制茶工藝。為了推銷白茶,除了新疆、西藏,他跑遍了全國其他省份;盡管大多數時候都吃了閉門羹,不死心的他依然挨家挨戶遞名片。
轉折發生在2015年,此后茶廠的營業額逐年遞增。“去年營業額突破500萬元”,在杜贏看來,這是他長期在外跑客戶、頻繁參加茶博會對接客商的結果。
如今,杜贏的公司已步入正軌,擁有標準化廠房3000多平方米,帶動當地農戶800多人增產增收。他的成功也帶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鄉發展,融入赤溪村的鄉村振興中。
“赤溪村經過多年發展,底子慢慢厚了,人氣漸漸旺了。”杜贏說,將引進新設備、增加人手,沖刺700萬元年銷售額。
青年返鄉創業熱情高漲,畬鄉巾幗也不讓須眉。在畬鄉巾幗創業社,畬族頭飾、原創卡通玩偶、手工編織、彩繪鵝卵石等特色文創產品琳瑯滿目。
“鳳凰裝僅頭冠就能賣出上百元;一個竹編籃子裝十幾顆石子,150元也賣掉了……”赤溪村村委會婦女主任鐘麗眉說。
十多年前,鐘麗眉從寧德市霞浦縣嫁到了赤溪村,從一名普通農村婦女成長為一名村干部,帶領村中婦女成立巾幗創業社,研發特色文創產品;開設鵝卵石手工家庭作坊,邀請專業美術老師定期教授手繪及工藝品創作,幫助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致富。
資料圖:鐘麗眉展示文創產品。 林春茵 攝
鵝卵石手工家庭作坊內,村中婦女手拿一顆鵝卵石,全神貫注地在石子上繪畫。花鳥魚蟲、畬族元素等不同主題的創作,讓鵝卵石充滿“生命力”。
“有了這個巾幗創業社,婦女姐妹們在家也能解決就業問題。”鐘麗眉稱,不經能夠增加婦女姐妹們的收入,還能對外展示畬族的文化。
從貧困村到小康村,赤溪村在青山綠水中走出了一條致富路。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赤溪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236元,村集體收入超過255萬元。
早年回村的“80后”吳敬早,開過通訊業務網點,為家鄉農特產品帶過貨,2021年底牽頭帶領村民入股創辦起標準化民宿“水街一宿”,致力做村里第一家規范民宿。
“營業到現在快4個月了,營業額30萬元左右。”吳敬早說,大家家里都有空置的房間,充分利用起來做成民宿,讓村民也能賺到錢。
目前,赤溪村的民宿有七八十間。“我自己經營的有三四間,總投資近60萬元。”吳敬早認為,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引領村里村民、鄉賢的力量將赤溪村的民宿業做大做強做優。
以“水街一宿”為樣本,赤溪村成立赤溪巾幗鄉村旅游開發專業合作社,計劃統一規劃提升村中民宿水準,引導更多村民參與旅游產業發展,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赤溪村黨總支書記吳貽國表示,將籌劃打造網紅河道,發展“夜間經濟”,讓游客玩得好、住得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延伸產業發展,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全力打造“全國鄉村振興戰略示范村”。(完)
作者 呂巧琴 林榕生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