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期間,如何緩解心理壓力,保證平和心態?沈陽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光明建議,通過五條技巧調整心態,可以提升心理免疫力,進而加強軀體抵抗力,戰勝病毒。
(相關資料圖)
評估了解情緒 營造積極心態
梁光明介紹,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我們的情緒也會跟著有所起伏,并指導心身狀態進行適應性調整。因此,適度的焦慮緊張狀態會幫助我們及時識別外界的風險,尋求更多的資源,對我們適應環境變化是有好處的。但過度的警覺,猶如驚弓之鳥,則會影響注意力集中狀態,分散我們的精力,耗竭我們的精力與體力,進而影響甚至破壞我們的身心平衡狀態。
及時評估了解了自己的情緒狀態是否適度,可以通過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3天)、功能狀態(能堅持生活與學習)、影響程度(不影響親朋好友的感受)三個維度進行評估。如果三個方面都在正常范圍,則需要學會接受當下的情緒狀態,并告訴自己這是自我正在進行的身心調整的一個重要部分。帶著這種感受去學習生活,慢慢在和情緒相處中學會成長。如果有一條以上不符合,則提示我們需要在親朋好友,甚至心理健康促進人員的幫助下及時調整,營造積極心態,幫助自己平穩過渡。
篩選過濾信息 關注健康知識
一些市民面對各種疫情相關信息,左右跟風搖擺,這對于我們穩定的心身狀態是非常不利的。保持一雙“慧眼”,跟隨自己的“慧心”去篩選過濾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參考使用“三定”法則:
固定時間觀看信息
每天固定時間段觀看有關疫情信息,不讓過量而又重復的信息占據時間,省下更多的時間干更有意義的工作;
指定渠道收集信息
由于自媒體的簡便快捷,人人都可能成為流量明星,而分享內容的全面性、真實性、準確性無法考證,建議從正規官方渠道獲取信息,不被抓人眼球的“標題黨”帶偏,用自己的“慧眼+慧心”去評價信息的含金量,保持認知的清醒。
限定數量查閱信息
大腦的容量是有限的,每天限定數量(一般不超過7條)去查閱有關疫情與政策、疾病與健康、治療與預后等健康知識,有助于節省大腦的內存,剩下更多的精力去關注與應對其他重要的事情,保證自己的安全感與持續的警覺力。
聚焦重建目標 拓展行動效能
疫情影響了既往很多工作與生活的進程,讓不確定感充斥著我們。梁光明建議,在逐漸回歸常態化生活的外在環境下,及時聚焦當下,重建生活、工作與學習目標,會為我們找到揚帆遠航的動力,提升我們的各項行動效能。
可以嘗試著整理下需要完成的待辦事項,與家人、同事商討是否還有更改和補充,確定后按照預定完成時間做成時效進程圖,把它放在“顯眼”“每天可以看到”的地方,激勵著我們一點點將它變成現實,每一次完成都會增加我們的成就感與效能感。
生活有規律 身心自平和
從一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是需要身和心共同調整的,穩定的規律,尤其是作息規律會幫助我們很快找到適應感、安全感,當身心感受到這些時,它才能釋放出更多的精力與體力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按時吃飯、規律運動、準時睡覺、定期娛樂……身體越規律,心態越平和,效能越高效。
加強傾聽與溝通 陪伴關愛“老小”
人際關愛,是我們獲得聯結與支持不可缺少的一環。而在這種支持中,老人和孩子由于自身年齡與身體特點,耐受挑戰的能力不足,需要給予重點關愛。
梁光明建議,需要給孩子更多的心理陪伴(心在一起),而不僅僅是物理陪伴(人在心不在),要勇于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要接納與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情緒與行為,要用規律生活的實際行動為孩子做榜樣,要用對未來充滿目標與希望的心態去帶領引導孩子,幫助他們走過陰霾。
我們要多與老人溝通他們的身體與生活狀態,增加與他們的聯結感;通過健康知識的傳遞,幫助老人增加應對疫情與不確定信息的安全感;要陪伴他們進行一些有趣而又被需要的活動實現他們的掌控感;要積極傾聽與挖掘他們既往的應對困難的寶貴經驗增強他們的效能感。而安全感、掌控感、聯結感、效能感疊加在一起,就是老人最好的心理免疫力。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尚志文)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