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科技股近來屋漏偏逢連夜雨。
先是美國監管機構表示將對科技股進行反壟斷調查,隨后在日本福岡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聲明支持對科技企業征稅。這些消息令美股主要科技股近期走勢動蕩。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新一輪科技股泡沫即將破裂?對于投資者而言,這是布局的好時機嗎?
羅蘭貝格TMT行業與數字化業務合伙人王欣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反壟斷等監管趨嚴的確會令企業發展經歷波折,但其影響還取決與企業自身基本面和行業趨勢等。
城堡對沖基金駐紐約美股交易員陳大龍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科技股近期的驟跌可能是投資者布局“近年來表現最好的一些股票”的入場點。
市值大蒸發
從去年至今,從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正式實施,到美國司法部(DOJ)和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上周展開反壟斷調查,科技巨頭先后遭遇多輪“狙擊”。
據外媒報道,FTC和司法部已經達成協議,前者有權對臉譜網和亞馬遜展開任何潛在的反壟斷調查,司法部則負責調查谷歌和蘋果公司。不過據知情人士稱,亞馬遜可能會被豁免,谷歌和臉譜網則最有可能被盯上。
同時,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3日也正式對科技企業出擊,宣布將對數字市場的競爭狀況展開調查,包括舉行多場聽證會,要求這些大公司高層出席聽證會以及提供內部資料。
“這關乎如何讓競爭重回這一領域。”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反壟斷小組的主席西西里尼(David Cicilline)說。對于科技股的調查將集中在三個方面,即互聯網行業中缺乏競爭的領域、大公司是否阻止公平競爭、是否應對大公司的壟斷行為進一步采取措施。調查也會審視目前的反壟斷法及執法行動是否跟得上科技變革的步伐,或令反托拉斯法幾十年來首次發生劇變。
美國政界對科技公司監管的呼吁之聲不斷高漲。
美國2020年總統選舉民主黨參選人沃倫(Elizabeth Warren)長期以來一直認為科技公司應該面對更多的監督和審查。“今天的科技巨頭擁有了太多的權力,無論是對經濟、社會還是民主。”她撰文稱,“他們推翻了競爭機制,利用我們的私人信息來獲取利潤。在這過程中,他們傷害了小企業并扼殺了創新。我希望政府能確保每一個人——即便是美國最強大的公司——都能遵守規則。”
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格雷漢姆(Lindsey Graham)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谷歌和臉譜網等公司的商業模式需要仔細審查。“它們擁有如此強大的力量,而且不受管制。”加州參議員、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哈里斯(Kamala Harris)也認為,我們需要“認真考慮”是否要拆分臉譜網。
在剛剛結束的G20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中,各國財長已經達成共識,要制定共同的規則,彌補如臉譜網和谷歌等全球科技巨頭為了降低企業所得稅而利用的稅收漏洞,即要在全球范圍內對科技巨頭開征數字稅。會議同時確立了將在2020年達成最終協議的目標。
在種種消息刺激下,FAANG(臉譜網、蘋果、亞馬遜、奈飛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市值在上周一度一日內蒸發超過1370億美元。
上周,Alphabet和臉譜網的股票分別累計下跌3.4%和2.3%,亞馬遜雖然累計上漲1.6%,但大幅不及上周標普500指數平均4.4%的周漲幅。
過去五年,Alphabet、臉譜網、亞馬遜的股票市值分別累計上漲了超過88%、177%和447%。但科技股這一過去五年最炙手可熱的美股板塊,卻在過去一年,走勢漸顯疲態。去年,臉譜網股票累計下跌7.9%,Alphabet累計跌幅為6%,亞馬遜是FAANG中唯一一個錄得上漲的股票,累計上漲6%。
泡沫破裂還是布局良機?
在疲態已現,監管“緊箍咒”又越念越頻繁之際,科技股會出現新一輪泡沫破裂嗎?抑或投資者該奉行巴菲特的名言:在別人恐懼時借機布局呢?
在財經作家史密斯(Charles Hugh Smith)看來,除了加強監管的呼聲越來越高,科技企業還面臨IPO估值高到荒謬、商業模式面臨挑戰等問題,預示著其未來的現金流和利潤都可能減少,并導致科技行業已被吹起的泡沫再一次瀕臨破滅。
“過去推動美國大型科技公司迅速成長的動力正在逐漸消失,而目前科技行業正在發生的一些變化使它看上去正在走向懸崖。”他稱,微軟和蘋果等科技巨頭正在逐漸把業務轉向月度服務,更像是盈利型公共事業公司,但從營收和利潤率來看,快速增長的勢頭已經消失了。與此同時,例如臉譜網和谷歌等一些掌握著大量用戶數據的科技巨頭正在面對越來越高的加強監管的呼聲。來福車(Lyft)和優步(Uber)上市后令人失望的表現也反映出市場對“不惜一切代價提高增長速度”的公司越來越沒有興趣。
史密斯指出,科技行業正面臨“通貨緊縮”,即過去150年來,科技技術普及所需的時間越來越短,導致技術的進步表面上提升了收益,但實際上可能使科技企業更加無利可圖。“如今,基于移動終端的市場已經接近飽和,增長曲線幾乎陷入停滯。這一點從谷歌令人失望的盈利數據可見一斑。”他稱。
研究機構BCA Research近期的研報指出,投資者應該謹慎對待科技股,特別是在短期內,圍繞大型科技公司的政治言論將延續到2020年大選。“目前的政治環境對于實施重大的反壟斷措施已經成熟,尤其是對處于高位的FAANG。”報告稱,“無論是出于對選舉的干預能力、數據隱私問題,還是對財富的大量積累,美國政界都對科技公司的力量持謹慎態度。”
不過,大部分分析師還是對大型科技企業和科技股的前景審慎樂觀。
羅蘭貝格TMT行業與數字化業務合伙人王欣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最近的一系列措施會令人們對科技企業的擔憂上升,但在美國反壟斷史上,對巨頭的反壟斷調查不少,真正大動干戈的其實不多。
當然,他也稱,不排除未來監管機構可能會采取較為激進的行動,比如分拆科技巨頭或限制其業務范圍,但這一過程恐必將曠日持久,在管轄權責確立后,DOJ與FTC將決定是否要對這些企業正式展開調查,而調查過程普遍都會耗時兩年以上,結果并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爐。比如,微軟的“壟斷”訴訟就“跨越了一個世紀”(從1998年到2001年)。
他還補充稱,反壟斷等監管趨嚴的確會令企業發展經歷波折,但其影響還取決與企業自身基本面和行業趨勢等。
貝爾德科技分析師塞巴斯蒂安(Colin Sebastian)在報告中分析稱,科技巨頭被分拆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從反競爭行為方面看,谷歌和臉譜網提供的服務在很大程度上是免費的”。此外,在他看來,臉譜網和Instagram的增長近年來給谷歌帶來更激烈的競爭,也可能會淡化“雙寡頭”對消費者不友好的論點。
城堡對沖基金駐紐約美股交易員陳大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也稱,監管機構的調查的確會給科技股帶來壓力,但這些公司因此破產的可能性仍然很小,其基本面依舊指向進一步的長期增長。因此,科技股近期的驟跌可能是投資者布局“近年來表現最好的一些股票”的入場點。
他以微軟為例,從1998年開始反壟斷訴訟,到2001年11月結束訴訟,期間,微軟的股價攀升了近300%。
在KKM Financial首席執行官克伯格(Jeff Kilburg)看來,科技板塊的表現始終優于其他板塊,因為“它是過去兩年中盈利能力最強的部門”。“(科技股近期的下挫是對)谷歌和其他科技巨頭是否會被分拆的消息的消化。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但這些消息或許會使得一些投資者重新平衡其投資組合。”他強調,對于那些可以忍受科技股可能面臨的波動的投資者而言,這將是“買入的機會”。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