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哈爾濱思哲睿智能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哲?!保┥暾堅谏辖凰苿摪迳鲜械臓顟B變更為已問詢。思哲睿的保薦機構(主承銷商)是中信證券,保薦代表人是徐峰林、歐順。
公司是一家專注于手術機器人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致力于為醫生打造智能手術工具,為患者提供綜合診療方案,讓各類外科手術更精準、更便捷。公司自主研發的核心產品康多機器人是一款腔鏡手術機器人,可輔助醫生在泌尿外科、婦科、普外科和胸外科等領域開展微創手術,具備精準智能的控制能力和流暢舒適的操作體驗。公司推出的康多機器人SR1000(注冊型號:KD-SR-01)已在國內頂尖醫院開展并完成了針對腎部分切除術的臨床試驗,并于 2022 年 6 月通過國家藥監局審批獲得第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用于泌尿外科上尿路腔鏡手術操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思哲睿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為杜志江,閆志遠、王偉東、董為、王建國和崔亮與實際控制人杜志江為一致行動人。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杜志江直接持有公司14.84%股份;其一致行動人閆志遠持有公司3.28%股份,王偉東持有公司2.62%股份,董為持有公司2.19%的股份,崔亮持有公司1.63%的股份,王建國持有公司1.31%的股份;杜志江另通過擔任睿思弘盛執行事務合伙人控制公司7.54%股份。杜志江合計控制公司33.41%股份。
報告期內無主營業務收入 擬募資20.3億元
報告期內,思哲睿無主營業務收入,營業收入均為偶發性的其他業務收入,包括銷售實物收入、技術服務收入、設備租賃及培訓收入。3年1期,思哲睿合計虧損2.58億元。
2019年-2021年及2022年1-6月,思哲睿營業收入分別為527.52萬元、66.31萬元、103.89萬元、3.28萬元,凈利潤/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3,247.85萬元、-3,228.89萬元、-6,663.26萬元、-12,690.52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3,082.02萬元、-1,049.36萬元、-9,027.05萬元、-7,141.94萬元。
據思哲睿招股書,由于尚無核心產品收入產生,公司現金流入主要為政府補助、存款利息收入等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現金流出主要為購買原材料及服務、支付職工薪酬和支付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與公司研發人員數量及業務活動增加相適應。
思哲睿擬在上交所科創板公開發行新股不超過5,000萬股(不含采用超額配售選擇權發行的股票數量),公開發行股份數量不低于本次發行后總股本的25%;本次發行可以采用超額配售選擇權,超額配售部分不超過本次公開發行股票數量的15%。
思哲睿擬募資202,867.73萬元,用于“手術機器人研發項目”、“手術機器人產業化項目”、“營銷網絡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思哲睿的具體上市標準為:《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二十二條第二款第(五)項規定的上市標準: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并滿足相應條件。
界面新聞:估值超80億元,商業化何解?
據界面新聞,目前,我國腔鏡手術機器人領域被外企壟斷,國內多家廠商還處于產品獲批上市階段,共同面對如何實現商業化落地的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我國腔鏡手術機器人領域,仍處于被進口壟斷的現狀,主要為全球最大的直觀外科公司(ISRG.O)的達芬奇系統,可謂一家獨大。國產方面,目前思哲睿的康多機器人,威高機器人的妙手S和微創機器人的圖邁均已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證。
三家公司的手術機器人均表示直接對標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思哲睿在招股書中提到,思哲睿的康多機器人SR1000在臨床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上實質性與達芬奇SI等同。另外,康多機器人SR1000在這兩項臨床試驗中的NASA-TLX任務負荷評估方面的多項指標優于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關于前列腺癌根治切除術臨床試驗中的術中操作感受方面明顯優于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體現了康多機器人SR1000在醫生使用體驗上的相對優勢。
而在產品獲批上市后,思哲睿需要思考如何銷售放量,依靠價格換取市場嗎?是否能夠實現盈利?
市場普遍認為,達芬奇系統開創了行業唯一可行的商業模式,而直觀外科的毛利率長期穩定在70%左右。
目前,歷經四次迭代,達芬奇系統形成了穩定可靠的“設備+耗材+服務”的營收生態,隨著手術量提升,耗材逐漸成為營收的主要來源。據悉,2020年,直觀外科全球手術量已超過100萬例,其耗材收入24.55億美元,是機器人銷售收入的2.08倍,為公司貢獻過半的收入。
公開資料顯示,直觀外科通過達芬奇踏入耗材市場后,打造了閉環的耗材系統,甚至達芬奇不同的操作系統,耗材都不完全兼容。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機械臂是一種高值耗材,手術需要用到4條機械臂,但每條機械臂最多只能使用10次,之后機器人就會自動鎖死,必須更換新的機械臂才能重新啟動,每條機械臂的價格約為2000美元。
另外,2013年開始,直觀外科推出手術機器人租賃模式,通過降低購買門檻,進一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據年報顯示,2021年達芬奇機器人有668臺手術機器人投入租賃使用,產生了2.77億美元的營收,因此計算得出2021年每臺機器人年租費用約為41萬美元。
浙商證券研報指出,一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售價為50-250萬美元,通過計算2019-2021年均值,系統(即整機)約為167萬美元每臺;手術耗材費用隨手術量增長而增長,平均600-3500美元/臺手術;服務費主要為維修、培訓等,8-19萬美元/年。2019-2021年,耗材收入占比分別為54%、56%、54%,占比較高,且隨手術量的增加而持續增長,公司整機鋪設后仍有持久的盈利模式。
高昂的采購成本,再加上不菲的耗材費用,有能力采購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多為一二線城市的三甲醫院,因而這也成了患者普遍接受機器人手術最大的門檻。
上海市醫保局局長夏科家曾經在《2021上海民生訪談》直播間透露,患者使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進行手術,單次手術費用達3萬元。去年4月,上海市醫保局宣布將腔鏡機器人手術納入乙類醫保支付范圍,患者自付20%,醫保報銷范圍包括前列腺癌根治、腎部分切除、子宮全切、直腸癌根治。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今年9月23日湖南省醫保局下發了《關于規范手術機器人輔助操作系統使用和收費行為的通知》,該文件規范了手術機器人的定價問題,此前國家醫保局也曾針對骨科機器人作限價指引,這可能反映出一個趨勢:手術機器人定價要回歸臨床價值。
一位醫療器械的銷售代表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從商業邏輯來看,復制達芬奇的耗材+服務模式是可取的,但前提是要保證手術機器人的一定放量,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走“性價比”路線,但同樣需要順應國家對于手術機器人的相關政策。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指出,2021年,中國腔鏡手術機器人市場為5.0億美元,美國腔鏡手術機器人市場為38.0億美元。中國腔鏡手術機器人市場仍處于早期增長階段,預計未來將快速增長,2030年中國腔鏡手術機器人市場將達54.6億美元,中國腔鏡手術機器人輔助腔鏡手術滲透率將從2021年的0.7%提升至2030年的4.1%。
即便還未實現商業化收入,但或許出于該行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和想象空間,以及作為第一梯隊具備的競爭優勢,資本還是給予了思哲睿信心。
籌資活動現金流量表顯示,報告期內,思哲睿吸收投資收到的現金分別為1.5億元、1.5億元、1億元以及2.6億元,合計6.6億元。一輪一輪的融資,公司身價水漲船高。
根據今年2月最后一輪外部增資以及5月轉讓股權的情況,思哲睿每股價格為423.9元,投后估值為83.6億元。近7年時間,公司估值漲幅超80倍。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漲幅最為明顯的是今年,2021年公司股權轉讓價格基本以30億估值水平計算,而2022年1月外部增資價格達到81.6億的估值,漲幅達到172%。
關鍵詞: 主營收入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