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2月16日,一名女交警在寒風中指揮交通。
社區網格員為居民提供咨詢服務。
志愿者上門為社區居民送物資。
工作人員冒著嚴寒扮靚和平北大街。
最溫暖的聲音——“馬上到、我來辦”
鐵西區:購藥綠色通道護衛“一老一幼”健康
不需要排隊,也沒有溢價。12月14日,家住沈陽市鐵西區金地名京南區的耿女士和老伴,在家樓下的國大藥房買到了退燒藥。耿女士說:“昨天社區聯系我,詢問我和老伴的身體情況,說會幫我們備藥,沒想到今天就拿到了!”
及時打通綠色通道 保障“一老一幼”購藥
近階段退燒藥、止痛藥等藥物需求增加,年輕人可以網購藥品,老人和小孩“購藥難”的問題凸顯出來。
為了滿足“一老一幼”等重點人群的藥物需求,鐵西區迅速建立保障藥品供應24小時工作專班,由區民政局牽頭、各街道社區收集需求、國大藥房對接落實,按照患者優先、精準投放的原則,為70歲以上老人、12歲以下兒童、發燒38℃以上人群開設購藥綠色通道,優先向出現癥狀的此類人群提供藥品。
僅12月14日一天,就有63位符合條件的居民通過綠色通道拿到了所需的藥品。
家庭醫生在線指導讓居民安心放心
“如果您現在是和家人共用衛生間,建議您每次用完衛生間之后都要消毒,如果使用單獨衛生間,可每天進行1次消毒……”
家住篤工街道勞動里社區的居民張先生自測陽性后選擇居家治療,但他擔心影響到同住的妻子和孩子,正好社區網格員發布了家庭醫生的咨詢電話,他趕忙向社區家庭醫生咨詢了一些家庭防護方面的問題,得到專業指導后,他和家人都放心了許多。
據悉,有需求的家庭可以撥打所屬社區家庭醫生咨詢電話,每個社區都確保1名白班家庭醫生和1名24小時在線醫療管家,可為居民提供包括醫學咨詢、購藥指導、防護指導、健康隨訪等在內的多種健康服務。有了健康“守門人”的幫助,避免了居民們到醫院門診大排長龍,在家就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健康指導。接下來,鐵西區還將逐步建立健全“五個對接”機制,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轄區周邊藥房、超市等生活物資保供單位、心理援助機構、屬地疾控部門等形成聯動,全力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葉青
無接觸 一鍵辦——沈河區15項證明實現“線上辦”
本報訊(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張晶)還在多次跑腿開證明?記者12月13日從沈河區營商局獲悉,如今在沈河區,足不出戶便可在線上開具個人、企業多種證明。
目前,可在線上進行“證明申請”的業務主要為:親屬關系證明、姓名變更證明、不動產信息查詢證明、不動產電子登記(簿)查閱證明、低保證明、低收入家庭成員證明、無房查詢結果證明等15項證明。
具體操作可實名登錄“沈陽政務服務網”,然后切換至“沈河區”,在首頁點擊“證明申請”,然后按操作執行,即可開具個人和企業證明了。
最溫暖的顏色——天使白 守護藍 保障橘 志愿紅
有一種堅持叫不能倒下
“這段時間,醫院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很多合并基礎疾病的發熱患者進入醫院,加之秋冬季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急診、發熱門診、內科、重癥醫學科患者人數大幅增加,與此同時,還面臨著醫護人員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導致的減員。”12月18日,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王法稱,市四院作為三甲公立醫院,必須要有擔當。“我們的困難我們自己克服,所有的舉措和付出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不以任何借口拒收患者,全力滿足患者就醫服務需求。”
“目前,發熱門診每天有100多名患者就診。”發熱門診負責人陳德才告訴記者,為應對發熱門診患者量大的情況,全院各科室支援發熱門診。“患者來就診,我們會根據患者病情程度分類救治,輕癥指導居家用藥,急危重癥到急診室救治。”陳德才稱,由于患者量大,他們經常是24小時連軸轉,連續工作一兩天成為一種常態,身上所穿的貼身衣服也是濕了又干,干了又濕。“護士魏巍在夜班的時候摔倒了,尾骨骨折,但是她沒告訴任何人,仍堅持工作。當大家看到她走路有些‘奇怪’讓她回家休息,她說啥也不回去,說科里人少,她不能再‘掉隊’。”陳德才說:每一位醫護人員都在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堅守在崗位上。
“有一種堅持叫不能倒下。”市四院大內科主任栗印軍告訴記者,從12月8日開始,他所帶領的團隊,已經有7名護士和3名醫生都明顯出現了癥狀,“面對患者多,醫護人員減少的壓力,在崗的人員1個人當幾個人用,沒有一個人說累。大家只有一個信念:只要自己不倒下,就要堅持在崗,這樣才能救治更多的患者。”說起團隊的兄弟姐妹們,栗印軍有些哽咽了,而科里同事說,這位60歲的老主任也已經連續堅守崗位3天3夜,“我們一起加油,我們一定能勝利,守住這一方陣地。”栗印軍激動地說。
“今天有個特別好的消息,一位來自通遼的患者,聽力下降嚴重。我們集齊了最優秀的團隊為患者進行手術。手術精準順利,相信患者聽力會有所恢復。”耳鼻喉科主任徐振明說:“特殊時期手術很難,但是大家前赴后繼,這個倒下了,那個補上來,我們就一個目標——一切為了患者。”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高級記者 樊華
新民市:“手拉手”志愿者團隊幫扶社區老人
“今天做雞腿燉土豆、木須柿子、拌涼菜……一定要讓老人家們吃好!”12月18日上午,新民市“手拉手”協會的幾名志愿者忙碌起來,一起為城區3個街道的孤寡老人、留守老人們準備“愛心午餐”。經過2個多小時的精心烹制,一份份熱氣騰騰可口的家常飯菜已經裝進餐盒里。
目前,新民市“手拉手”愛心協會黨支部組織成立了3個愛心“幫幫團”,分別對接城區內3個街道、28個社區,開展對特殊人群的愛心幫扶。
志愿者們依托南塔社區、南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手拉手”公益愛心食堂,采取中央廚房模式,10余名志愿者融入“三長五員”專班,共同為87位需要幫助的孤寡、殘疾老人免費配送午餐。同時,他們還及時地將口罩、酒精、藥品等防疫物資送到老人家中,還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資。
“天天中午都能吃到熱乎乎的家常菜,心里很暖。”遼濱街道王紅玉老人說:“這幾天外面特別冷,我年紀大了,外出買菜特別費勁。感謝愛心食堂的孩子們,把熱乎飯菜送到我家里。”
連日來,新民市積極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在基層一線積極開展“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活動,動員力量、整合資源,建立1801戶特殊人群清單,征集物資、藥品等各類需求376個,提供醫療健康、代買代購必需物資、心理咨詢等服務538人次,確保孤寡、殘疾等特殊人群溫飽有人管、身體有人問、生活有人顧。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張晶
最溫暖的行動——黨派我來的
皇姑區打造全市首家24小時愛心驛站服務快遞小哥
“小哥辛苦了,進來喝杯水。”12月17日傍晚,皇姑區三臺子街道千山小區內的24小時愛心驛站里亮著溫暖的燈光,幾名快遞和外賣小哥正端著熱水在這里短暫歇腳,還舉起手機拍照,把驛站的具體地點告訴正在外奔忙的伙伴們。“以前等單的時候只能在戶外受風吹雨淋,如今我們不僅有了舒適便利的歇腳地,還能在這兒喝水、熱飯、充電,真是太方便了!”小哥們紛紛點贊。“防疫期間,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物資需求增多,快遞、外賣小哥們承擔著保障市民正常生活的重要使命。保障好他們正常工作,就是保障好的百姓民生。”皇姑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今年10月,皇姑區積極響應市委組織部“蜂行沈陽”主題活動要求,在千山小區打造了可輻射周邊50余個快遞、外賣網點的全市首家24小時“蜂行沈陽 愛心驛站”。驛站集紅色教育、舒心歇腳、續航補給、服務代辦、調解援助、健康關愛等功能于一體,不僅提供飲水、熱飯、充電、急救、維修、閱讀、避雨、換電、取暖納涼、獲取招聘就業信息等服務,還通過視聽多媒體設備循環播放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為鼓勵引導新就業群體融入基層治理工作,驛站還創新設置“隨手拍”活動和“城市治理問題”線下收集簿,激發他們參與城市治理的熱情。驛站建成后,越來越多的快遞小哥來小區黨群服務站報到,由小區點長幫他們錄入人臉識別系統后,就可在工作間隙進入站內休息。
皇姑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一年來,皇姑區已為快遞、外賣小哥免費體檢1200余人次,成立全省首家新業態勞動者勞動保障中心,解決“小哥”訴求51件,挽回經濟損失63萬元。同時,組建“皇姑小哥幫幫團”,推出實事項目,編制10項“騎心協力”服務項目清單,讓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感受到了濃濃的溫暖。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皇姑區的悉心服務和愛心感召下,已有百余名快遞小哥主動到社區報到,成為兼職網格員,利用自身工作特點,做好社情民意信息員、精神文明宣傳員、服務群眾志愿者,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積極貢獻力量。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曲俊錚
陽光好鄰居 我“藥”守護您!
“我人在外地,家里人發燒了,你們誰能給勻兩粒退燒藥……” 12月16日下午,沈北新區輝山街道陽光社區水墨丹青網格微信群內一位居民發出這樣的信息,不少鄰居紛紛回應。23號樓的樓長李女士說:“我有撲熱息痛,可以送你一聯。”25號樓志愿者宋女士也說:“我這也有大人吃的退燒藥。”
戴好口罩手套,拿上藥品,把裝有藥品的小袋子掛在鄰居家門把手上……半個小時之后,完成無接觸送藥流程后,李女士通過微信告訴鄰居可以讓家人開門取藥了。“在小區群里看見有人在求藥,正好我家有,也不費事兒就給送了一趟。”這樣的暖心事并非個例,陽光花園社區通過在各樓棟單元群內發出《我“藥”守護您,鄰里互助藥品共享倡議書》,充分發揮“樓門自治+志愿服務”的工作機制,依托樓棟微信群為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愛鄰互助服務行動,各小區也不斷吸收更多的志愿者參與到服務工作中,積極在特殊人群中開展藥品共享,解決群眾的燃眉之急。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李莉
貼心問候 上門服務 網絡指導
沈河區東陵街道: 把暖心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
“真是太感謝了,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們幫我解決了大難題!”12月16日,家住沈河區東陵街道八家子社區的程先生一個勁兒地向社區工作者表達著感激。
71歲的程先生患有基礎性疾病,日常需要靠藥物及吸氧進行治療調養。八家子社區網格員得知他有就醫需求后,迅速聯絡了社區附近的幾家醫院,幫助程先生預約診療,老人得到及時就醫。
東陵街道黨工委深入踐行“兩鄰”理念,為居民送去電話“貼心問候”、上門“暖心服務”和網絡“醫療指導”。街道所屬各社區的網格員通過平日工作掌握的情況及電話問詢,詳細了解居民們的健康狀況、生活情況,給予居民最大的幫助。
遇到行動不便或是有購買生活物資和用藥需求的居民,由網格員代購后再送貨上門。同時,社區還將社區醫生拉進網格群,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醫療指導、購藥指導、防護指導等服務,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張晶、通訊員于洪波
本版圖片 張文魁、李浩攝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9